|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對抗中國供應鏈禁運 這塊寶藏大陸將成西方命脈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隨著貿易戰開打,中美雙方工業與國防實力的劇烈沖撞下,被視為關鍵礦產的已不只是老生常談的稀土金屬,還將包括各種重要產業需要用到的關鍵礦物。


現任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的工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勝後可望連任,澳洲政府的礦產儲備計劃將削弱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地位,而這種情勢同時也有助於避免中美雙方落入你死我活以致兩敗俱傷的貿易大戰。

過去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談及礦產供應鏈儲備時,最常被提起的是稀土礦,尤其是在國防工業的需求上。不過,隨著各種民用商品如電池、電動車、風力渦輪機、手機、電腦等等,已用到愈來愈多的先進技術與特殊材料,除了中國所掌控的稀土礦,其他許多關鍵礦產的重要性愈來愈高,例如鋰、鈷等非稀土族的金屬礦物。


據研究機構調查指出,此類金屬在澳洲有相當豐富的礦藏量,澳洲能夠生產生產鋰離子電池所需的10種礦物元素中的9種,除了最主要的鋰之外,鎳和鈷也很擁有相當高的儲量。

但在地緣政治發生重大動蕩之際,關鍵礦產也面臨爭奪。中國控制許多關鍵礦產供應鏈,使其能夠主導清潔能源技術。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戰加劇了對關鍵礦產的競爭。由於這些自然資源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提高,執政的澳洲工黨提案要建立價值12億澳元(約合7.8億美元)的關鍵礦產戰略儲備。

隨著川普大幅提高對中國的關稅,北京也采取了限制關鍵礦產出口的措施。美國智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美軍制造的武器有8成要依賴中國大陸的關鍵礦產供應,因為全球有90%的稀土金屬、80%的鋰和68%的鎳都是在中國提煉。美國與西方國家數年前警覺到這項弱點後,開始重建供應鏈,但至今成效仍很有限。




澳大利亞以國家利益為由下令中國大陸投資者退出澳洲的稀土礦商。圖為澳洲北方礦業在布朗斯山脈經營的稀土礦場。(圖/北方礦業公司)


而采礦業長期以來一直是澳洲的主要產業,尤其是鐵礦和煤炭開采規模非常龐大。此外澳洲還擁有多種關鍵礦產,且儲量豐富,除了鋰礦產量居世界首位,澳洲還有豐富的鈷、錳與鈦等礦產儲量。目前澳洲萊納斯(Lynas)礦業和澳洲戰略材料(Australian Strategic Materials)是全球少數幾家不屬於中國的稀土礦業公司,因此只要明確了戰略儲備策略,澳洲政府可以利用其礦產庫存來防止中國操縱市場與並穩定價格,或在供應鏈突然中斷時做出即時反應。

至於哪些礦產值得做為戰略儲備,隨著各國有著不同情況,列出的“關鍵礦產”名單也有差異。在已經列出的關鍵礦產種類中,澳洲列了31種、日本列出35種,美國需要50種,歐盟則是34種。名單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礦物包括鈷、镓、銦、铌、鉭、鉑族礦物和稀土元素,它們的需求量不高,但卻能發揮極關鍵的作用。它們的價格很高,澳洲列出的31種關鍵礦產的市場價格大約22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鋁金屬的市場規模。

關鍵礦產另一個難題是產量不穩定,價格波動很大,如果要用中小型礦商來彌補供需之間的差距,就得有官方出面來籌集資金,並建立平准市場機制以緩和價格波動。盡管澳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在爭取全球市占率方面仍面臨來自中國的艱钜挑戰。中國之所以能占據主導地位,是因為其生產成本低廉,包括環境污染成本與社會的治理標准較低,以及有著供應充足且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

在中美地緣政治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情勢下,美國很可能會轉向尋求澳洲供應關鍵礦產。澳洲本身要整合業者與建立相關基礎設施,同時管理物流與協助業者在國際市場立足,即便立即著手打造,也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克服技術與市場的各種挑戰。正如專家所說,要達到像中國一樣的礦產大國還有長路要走,雖然路途甚遠,但時間已經非常緊迫。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